分類:抖音百科時間:2025-01-15 16:05:04瀏覽量()
笳
笳,古代的一種樂器,漢代被稱為“笳”,至南北朝時已不再流行。它形似胡笳,因其吹奏之聲悲壯而得名。笳在古代不僅是樂器,更是邊塞詩中常見的意象,象征著邊疆的蒼涼與戰士的豪情?!霸旅餍窍?,烏鵲南飛,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”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,“烏鵲”即為笳的音聲所化。笳的聲音悠揚而哀婉,能勾起人們無盡的思緒和情感共鳴,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“笳”是一個漢字,讀音為jiā或jiá。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含義:
1. 樂器:笳是一種古代的吹奏樂器,形狀通常像胡笳,多由竹子制成,也有用木頭制成的。它有著悠久的歷史,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,并在隋唐時期非常盛行。
2. 泛指各種樂器:除了上述的胡笳之外,笳也可以泛指其他類型的樂器,如笳管、笳鼓等。
3. 軍樂器:在古代,笳也被用作軍樂器的名稱,如“笳鼓”就是古代軍隊中的一種樂器。
4. 人名:在中國古代,也有一些以“笳”為名字的人物,如北周的詩人曹毗和唐代詩人蔡寬。
5. 地名相關:在地理名稱中,“笳”也是一個存在的字,如“笳陽”(今屬內蒙古)。
總的來說,“笳”的具體意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。
“駐鳴笳”是一個漢語成語,讀音為zhù míng jiā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駐扎吹奏笳聲的軍營,用來形容軍隊駐扎并吹奏樂器,也可以泛指軍隊或軍營。
其中,“駐”意為停留、駐扎;“鳴笳”則是指笳聲,一種樂器,通常用于軍隊中,作為信號或娛樂之用。因此,“駐鳴笳”這個成語可以理解為軍隊駐扎并吹奏笳聲的場景。
此外,“駐鳴笳”出自南朝梁·蕭繹的《奏彈曹景宗》,其中有“伏惟圣武英挺,略不世出,料敵制變,萬里無差,奉而行之,實弘廟謨。臣謂猛將雖伏丹溪,實日增氣,不俟鳴笳而城復,不假龍驤而城立。今日之休,愿自比于傅介子,昔人重于進賢,今人重于軍功,豈可遂使芳徽永不克昌,功業永垂于后葉?”的描述,進一步印證了這個成語與軍隊、軍營有關。